2017-08-29 17:18:22
國際港口碼頭市場競爭現狀分析
世界港口競爭中,新加坡一直以來較為強勢,但隨著馬士基和長榮集團的離開,對它的運營造成較大影響。美國港口中,長灘港憑借著集裝箱業務強勁的發展,依然顯示了較強的實力。在日本,東京港的集裝箱吞吐量下降,它在世界上的排名早已滑出前二十位,從總體上來說,日本港口生產效率不足,成本又高。同時,為了避免日本高昂的陸上運輸成本,大多數港口的貨物寧愿經過其他中轉港口,用支線連接。
1、世界港口行業發展現狀
世界港口業經歷了一個由西歐向北美再向東亞推進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及亞洲四小龍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帶動了港口業,尤其是集裝箱吞吐量的高速增長。此后,世界制造業基地逐漸向中國轉移,中國替代了亞洲四小龍,成為世界集裝箱吞吐量快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也使得世界集裝箱吞吐量進一步向東亞集中。中國港口的崛起讓世界看到,在全球化進程中,不是先有資源要素的集中,再有港口的發展;而是先有港口的超前發展,再有資源的集中。
2、遠東地區港口迅速發展
近年來,遠東地區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一直維持高位,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其中,2013年,上海、香港、深圳、釜山、寧波-舟山、青島、廣州等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皆達到1500萬TEU以上,各港口之間你追我趕,競爭極為激烈。
3、西歐地區港口競爭力減弱
西歐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占歐洲總箱量份額達到90%以上,集裝箱運輸發展遠遠優于東歐地區。金融危機后,西歐地區主要集裝箱港口運行一直保持穩中有升的總體趨勢,但同比增長率在經歷2009下半年到2010上半年的飆升后,開始逐步放緩。
4、拉美地區港口地位有所提升
北美港口增速持續下滑,拉美港口略有上揚。2012年,主要受益于拉美地區港口箱量的較快上升,美洲地區港口集裝箱總箱量呈現出穩步增長,但增速明顯放緩。其中,北美地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發展形勢弱于拉美地區,箱量季度波動較大。
國際港口碼頭市場競爭趨勢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以及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都促成了世界港口中心向中國轉移。
中國集裝箱吞吐量保持增長,國際地位難以撼動。從2013年以來,全球前20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整體呈現穩步上升態勢,增速有所放緩。其中前十大港口格局未變,與2012年排名基本吻合,中國港口依然獨領風騷,前十大港口占據7席。其中,上海港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集裝箱年吞吐量連續第4年位居世界第一,實現3362萬TEU,同比上漲3.34%。深圳港代替香港港躍居第三的地位,箱量達到2328萬TEU,同比增長1.47%。寧波-舟山、大連港、青島港、廈門港、廣州港等的增長表現更是搶眼,增速均超過9%,使得中國港口集裝箱的總吞吐量增幅繼續領先全球,在世界港口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港口碼頭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近幾年港口碼頭大規模產能擴充,負荷緊張的狀況有所緩解,碼頭產能利用率逐漸下降。隨著吞吐量基數的不斷增高,未來仍會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貨物吞吐量和外貿貨物吞吐量增速有望保持在10%-15%水平,集裝箱吞吐量增速有望保持15%-20%水平。
整體而言,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有所放緩,但仍有望保持在4.5%-5%之間。散貨運市場運力供應偏緊,預計運價仍將保持高度景氣狀態,短期有望繼續上揚;油輪運因運力不斷釋放,而單殼油輪淘汰較慢,導致運力增長較快,價預計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繼續維持調整狀態;集裝箱運輸供需增長均很強勁,運價有望逐漸回升。
未來競爭分析
世界經濟緩慢回暖,但前景不明,同時前幾年港口業不斷擴大產能,導致未來競爭壓力會逐步增大,同時船舶大型化的趨勢會導致船公司進一步將貨物集中到干線港口上,有可能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各大港口的競爭能力固然要看碼頭設備、裝卸效率、費用等因素,但腹地經濟對港口能力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大。只有強大的腹地經濟以及完善的集疏港交通才能吸引超大型船舶前來裝卸貨物,另外對于國外港口來說,工會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比如近年來西班牙部分港口不斷發生的大罷工,也嚴重影響了船東公司對碼頭選擇的考慮。
因此想要在未來港口業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絕非港口公司一家之力能夠實現的,必須是多方聯合,才能立于不敗之地。